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籃球]健行科大邊線球戰術-常被遺忘的發球員

剛拿下105學年度UBA公開一級男子組冠軍的健行科技大學攻守戰術多變,是他們今年能稱霸大學籃壇的一大主因。而且球風侵略,不會放掉任何能得分的機會。例如一般的邊線球,多數球隊會選擇簡單互擋之後安全接球,再由控球主導進行一次有系統的進攻。不過健行科大卻喜歡利用『發球者容易被忽略』這個優勢,搭配戰術創造出得分機會。
文/鄭宇翔


先來看一下秀翻了的一次配合:




這招健行科大超愛用的邊線戰術簡單確實,就算沒有跑出機會也可以繞底接完後續衍生出的動態進攻或製造出投射機會。此戰術關鍵之處在於:
  • 『發球員』本身處在界外容易被忽略或造成防守混淆。
  • 發出來之後快速將球轉移到另一端,讓發球邊變成弱邊。
  • Big man都拉出來外圍。一方面幫忙傳導,一方面讓防守方中鋒遠離籃下。
第二點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環,藉由轉移球讓發球邊成為弱邊之後,強行讓防守者背對發球邊,快速的傳導也讓防守方沒有餘裕去考慮到發球員的後續行動。


接下來是我對這個戰術的一些看法和細節:

在一開始的佈陣站位上,2號位建議放球隊的射手才能有效拉開防守陣形,盡量讓較擅長傳球的長人站4號位,最重要的發球者通常就交給小前鋒,或是球隊中移動能力、身材體能條件最好的球員,如果外線又準能迫使防守者趨前,那成功率更高。以健行科大為例通常是做給前鋒簡祐哲。



球發出去之後,發球員經由1號球員上擋往籃下走,5號出來接球並快速轉移給4號球員。



由於底角健行是配置了射手蔣喬安,球轉移過來後又是在強邊,防守球員(綠2)只能趨前。鄭德維(綠4)也因為要防守李昆與而被拉出禁區,種種原因造成籃下放空城,給了朱雲豪開後門的機會。



平心而論,單看這個play,有一部是北市大的防守過於鬆散造成的,但『發球者容易被忽略』確實是一個非常好利用的盲點。而且一般社會組或系隊對邊線發球的防備也沒有底線球來的專注。加上這個戰術並不複雜,又同時具備跑動跟傳導能帶動後續進攻,個人認為很值得學起來。

我自己在比賽的時候是很愛做給射手。有時候簡單的一個發球後回傳,就能幫發球的隊友找到空檔出手。


延伸:

  • 變化
大約這個Play的一分多鐘後,健行科大又再次得到一個發邊線球的機會,食髓知味之下他們決定再來一次,然而北市大學球員早有防範,防守球員直接在擋人時沉退佔住後門路線,但健行科大不知是早有預謀還是應變快速,朱雲豪改走球邊從防守球員前側空手切入,在籃下順利要到犯規。




  • 對方守2-3區域的話

如果對方是採用2-3區域防守,可能就比較不容易成功。中鋒(紅5)的路線可以照舊,建議把李昆與(紅4)的路線改成罰球線附近上中接球就好,目的是讓2-3的中鋒最大限度的離開籃下。1號球員可視情況不需上擋,用假裝要接球進攻的方式把左底的防守者往上拉。

  • 運用於半場系統戰
健行科大有一套與這個邊線戰術類似的半場進攻,避免文章過長我想在下一篇作介紹。













[籃球]本土內線加油R

    (photo by FIBA) (文/鄭宇翔)